在企业中,我们面对的市场需求是多变的,不同的客户或同一个客户不同批次产品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客户的客户也要向你提出不同的要求。
封面上画了很多汽车,有平头的、有柴油机的,有带车厢的,有翻斗的,从表面来看是一个产品还是不同的产品?从定制化的角度而言,上面只有两个产品,一个是小型车辆,一个是大型车辆。
大家提到工业4.0时,脑海当中就浮现这样一个场景,全自动化的车间及设备,一个指令下达了,产品就生产出来了,这样的印象真的是工业4.0的实质吗?我上网查了一下,工业4.0是德国在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能增强德国的国力,因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增加德国自动化设备的出口,至于德国所有的车间有没有变成全自动化,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创造一个车间,一车沙子运进去,就可以生产彩电出来,可以吗?如果可以的话,社会上还需要分工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家强,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们还是要通过产业合作来进行。
工业4.0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什么。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实现的,中间还缺一点什么。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有一种产品,要生产一万件是左边的成本模型,当你实现了现在德国主推的工业4.0之后,发现人工成本被替代了,你的产品成本几乎和原来差不多,因为设备成本提高了,而且产品的准备成本也提高了。当你真正生产100种,也只是1万件的时候,再用现有的工业4.0的架构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生产准备成本会远远提高,设备成本也要提高,因为要面对更复杂的工艺过程。
生产要素成本与工业4.0生产模式的关系
我从网上搜了一个图片,很经典地展现了工业4.0的概念,即“网络+制造”。考虑了一下,“网络+制造”,它们能加得起来吗?网络是广泛、多变、自由、个性的。中国面临的现实或一般中等发达国家面临的现实是,制造有一件流、物流、规模效应、供应链战略的概念,还有定制化以及生产批次的要求。网络是多动的,不可预测的,制造是既定的、有规则的,它们如何能够结合在一起?
网络+制造是否构成工业4.0
当然,我们有很多策略,包括接口的策略、模块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实现不同的产品配置。如果一家企业要真正地面对这样的变化需求,我们能够生产运作好吗?我们企业每年的人员流动率还有10%,当我们经过十年,员工已经100%被换掉了之后,我们十年前辛辛苦苦建立的平台还能够工作吗?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架构非常好,但它要具有可持续性、可维护性,还要在人员的技能不那么高超的情况下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所以,这是一个问号,我们今天能够做什么?
最核心的是,我们制造企业生产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画流程图,有一种流程是从研发到销售到服务,还有一种流程是从销售到生产到服务。这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投产——研发新品是投产;还有一种是排产——重复生产是排产。企业运作的流程就两个,一个是赚钱的流程,横向流;一个是花钱的流程,纵向流。这两个流程是紧密联系的,这构成了我们如何去管理企业。
横向流及纵向流
产品研发出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后面还会修改。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信息交互。我们每一个销售人员跟客户签约时都充分了解了客户的具体的橱柜尺寸,贴在哪个墙面,墙后面有没有玻璃。但在制定产品研发需求时,模块化是将众多销售人员的信息收集起来,形成架构,在此架构基础上,去研究出产品变化的规律,所以将来产出的不是图纸,而是一个可变的公式。当然,现在的概念有很多,但真正能够将它运作起来需要很多顶层的支持,包括对销售的管理,市场的管理。研发的设计目标是设计出一套规律来,而不是设计出产品来。后期需要有更多的不良反馈来推进产品质量改良。
真正要做好的事情,一个是产品文件架构管理,另外一个是产品定义层级管理,两个和起来称为“数据架构”。在做好这两个层级关系时,自动化机床、互联网都是工具。我们不能让工具影响到我们经营一家企业的思路和精神。工具跟理念沉淀下来是产品的文件架构以及产品的定义层次。这个产品的定义层次是在大规模生产的大环境之下才有的,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套规律。有了产品数据架构之后,我们有高精尖的生产设备,不是那么高精尖的人,加上合理的规划,就能够让企业长期地满足高度变化的世界中的各种需求。也并不是最好的东西就一定合适,而是找到目前最能适合企业目前阶段的产品,企业才能长期生存。